讓青年人早踏宣教之路
- Jessica Yip
- 10月21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◎呂慶雄
鼓勵年青人參與宣教有多難,心知肚明。
與差會同工談到成為宣教士的條件,傳統上認為需要有神學訓練,最理想是已婚及有牧會經驗等。同時,要有具體目標群體,得到教會支持、差會認同,還要有足夠支持網絡,在屬靈與財務上支持他們的宣教實踐。縱然傳統的宣教士挑選需要這門檻,但同時也自然地把40歲以下的潛在宣教士篩走。
加上,不少研究告訴我們新一代 (Y、Z世代;成年初顯期 Emerging Adulthood)的學習模式、生活態度,當中基督徒對召命的理解,與上一代明顯有所不同,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差傳模式的多樣性,才能鼓勵更多新一代信徒參與。
舊約聖經中不乏年少時被召,成長後有意想不到結局的人。在神揀選人的敍事中,也許給我們今日動員及培育年青一代宣教士有所啟發。
約瑟﹕「離開」帶來的更新
十七歲的約瑟,因為父親溺愛而被哥哥們賣到埃及,誰知這次離開,帶來的是家族更新的機會。
雅各離世後,約瑟的哥哥們雖然已被約瑟照顧多年,但仍未放下過往對他造成傷害的心理陰影。他們繼承了父親雅各「有仇報仇」的想法,認為他過去只是給父親面子而不動手,他們來到約瑟面前要求成為奴隸 (創五十18),相信他們想像中的約瑟待他們如奴隸已是最理想的結果。
約瑟離開了家,也離開了父親的負面影響,進而更深認識神的心意,對他的兄弟說﹕「不要怕,我豈能代替上帝呢?」以上帝的眼光看自己的遭遇,並承諾以德報怨,連他們的孩子也照顧 (約五十19-21)。
生命更新可能不是人可以設計出來的培育計劃,但神可以。透過生命經歷,約瑟離開了上一代的枷鎖。「離開」過度保護,讓新一代親身經歷神的同在同行,讓他們身處在異文化處境中,可能帶來宣教使命實踐的更新。
撒母耳﹕超越不濟的導師
不是說只要相信神會負責,便可以放下人的責任,丟下年輕人不管。神當然會負責,但上一代的經歷也是寶貴資產,只是不能照版煮碗,複製上一代的模式。
這就如童子撒母耳被召之時,整個時代耶和華沉默不語 (撒上三1),而當時的祭司以利連管教自己的兒子也是失敗的 (撒上二12-17),沒有下一代也就是沒有未來。
不過,以利作為師父,還是有胸襟的。至少,他回應童子撒母耳聽到耶和華的呼喚時,還會教撒母耳如何回應 (撒上三9)。聖經沒有提到以利有何教導方法,他只是照所聽見耶和華的話去做,撒母耳開始了新時代,耶和華又再次在以色列民中啟示祂自己 (撒上三19-21)。
若是可行,作為導師的可定義自己為橋樑,不一定要「傾囊相授」,不必期望下一代照版煮碗,複製自己的「成功」模式。在培育新一代的宣教人,看他們的未來與自己不同,甚至期望、祈求神使用他們超越我們這時代。
大衛﹕「自主」之道
為甚麼「傾囊相授」不是必須?事實上,有誰能保證我們這一代的經驗與能力足以應付未來的挑戰?當今世局時刻萬變,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erative AI)至少會成為獲取資訊與難題解答的主要方法,我們又憑甚麼說比下一代優勝?
每一代都需要「自主」,能肩擔自己的擔子。掃羅王給大衛的戰衣,衣不稱身;掃羅王的武器他不會用,還是選上他自己慣用甩石的機弦把巨人打敗。新一代面對新處境,用的自然是新方法。筆者年少時會被感人見證激勵,被宣教工場的故事感動,但一代,也許會問﹕又如何,與我何干?他們需要親身經驗,以及他們信任的對象帶領前行,才有可能作進一步委身的決定。他們可算更為自行我路的一代。
但以理﹕學會堅持的重要
眾多少年被揀選的敍事當中,但以理的故事最為精彩﹕年少時被迫進入異文化,經過連串考驗後成為一人之下的「權臣」,同時也成為能洞悉先機的先知。他堅持不吃不潔食物,堅持每日三次禱告,為他帶來麻煩,也為他帶來從沒想到的成就。還未到20歲,但以理已被移民,在異文化地區作俘虜的生活,一切都似乎只能被動地回應當權者的要求。但為了信仰,他每日都在冒險。
然而,但以理歷事多朝。聖經沒有記載他有甚麼功績以致多位帝王都重用他,但期間發生了以色列人回歸耶路撒冷,重建聖殿及城牆,甚至有猶太人成為波斯皇后,猶太人的地位顯然不再是被擄的亡國奴,而是對帝國有所貢獻的民族。這也不能說完全是但以理影響力的結果,但若他在波斯大流士時代被任命為三總長之一,甚至有可能獲得更高任命 (但六1-3),那麼,但以理明顯不只是為王解夢的術士之一。
「堅持」作為內在生命素質似乎是培育新一代宣教士最不可或缺的元素。但學習堅持並不是透過課堂學習,而是生命歷煉。導師透過同行引導,適時提醒神在任何艱難中也在場,一起過渡當前處境,也許是最具體的學習。
總結
我們是在「栽植」而不是「複製」,前者是生命成長,擁有自己的成長路線,而後者則是上一代期望下一代延續他們的「成功」,結果就是設定重重關卡,讓他們就算有宣教心志,也被消滅。我們期望年青人進入工場,不單是因為工場需要年青人,更重要的是對他們長遠成長,成為未來教會領袖鋪路。
筆者認識一些香港堂會沒有差派傳統定義的宣教士到海外,但卻不乏年輕人肩擔主要的領導工作,是在本堂、本地跨文化服侍的中堅份子。他們的出現,是跨代牧養與同行牧養的成果,上一代放手讓他們「冒險」嘗試。他們若要成為未來宣教士,不容易,但有可能。
(作者為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(培訓),1995年加入「證主」,先後參與內地及香港本地教會服侍,多年來在不同國家及地區華人教會、機構及神學院進行領袖培訓。)
此文章記載於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發行之《往普天下去》第2025年10-12月期刊中。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