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All Posts


進入變革的第一步
這類組織文化其實不難發現,當你進入一間公司工作,至少有一至兩周的適應期,在這期間你會發現這公司與以往所經驗的有何不同,透過同事的耳語,你很快已發現哪些話不能講、哪些事不能做。其實教會也一樣,哪位同工的話最多被引用,哪位講道時最少人遲到,你便可看到這教會不同的人有何影響力。
Jessica Yip
2020年6月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隨時代變化的領袖與領導
近來常提的調適領導有點像《笑傲江湖》中的「吸星大法」,要吸的是自己及別人的經驗,透過反思與實驗,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領導能力與特質。其實,「有效的領導」之所以有效,是隨時而變,按不同處境以針對性的方式與風格作帶領。領導學是反思經驗的結果,而非永恆真理,也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秘訣,因此才需要不斷學習。
以誰是教會領袖為例,今日,隨神學教育普及,堂會中最熟聖經與神學的除了牧者,還有信徒領袖。論屬靈生命的素質,有些年長的信徒可能更有說服力,更得「眾民的喜愛」。那麼,教會領袖是誰?以事奉崗位來衡量還行得通嗎?
Jessica Yip
2020年5月2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由分裂到「雙贏」
如何走向雙贏?調適領導的建議是:站在陽台上,走出去放眼四周,觀察環境變化,除了從多角度看清危與機,更可從別人身上學習解決方案。過去三個多月仍沒有經歷更新轉變的,是時候站在陽台上,看看已發生的改變,不要落後太遠。
Jessica Yip
2020年5月1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乘浪革新
領袖如何面對危機?按調適領導的看法是不斷自我反思及修正,透過不斷嘗試創出新路。既是新時代新問題,就要有新作風。若不是換人,便要換方法。
承著危機而來的風浪,放下過時的做法進行改革,迎向疫後的新環境新機遇!
Jessica Yip
2020年4月2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與你並肩的團隊
風高浪急,誰會與你一同並肩而不退縮或指責?環顧你身邊若發現這四種團隊形態其中之一或二,甚至都存在,實屬正常。否則,你可能仍是上一代的領袖思維......專家?英雄?獨領風騷?真的可以嗎?
Jessica Yip
2020年4月2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與逆境共舞,危中有機
若你現在屬於無法作為的一群,即時「變陣」是唯一出路。堅持神給你的使命很重要,但所堅持的到底是使命?還是實踐使命的方法與傳統?新時代出現了,有沒有新的方法與渠道?若不「變陣」,能堅持多久?逆境不會摧毁合神心意的人和事工,卻可以是神教導人明白需要改變的媒介。
Jessica Yip
2020年4月1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危機中的決策
因著疫情,地球村的每個角落都充滿易變、不確定、複雜和模糊的氣氛。我們不想見到這災難發生,但現時確實是百年不遇的瘟疫大流行,面對極度不確定的情況,除了憂慮不安,更難以計劃未來。教會傳統的決策多由上而下,也有教會在認識社區前已推出認為社區大眾需要的服務。如今需要更強調雙向尋索,提出問題,嘗試在會眾及他們的福音對象中找答案,從受眾的認知需要角度看教會使命,填補中間所欠缺的便是策略方向。
Jessica Yip
2020年4月8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調適領導與持續學習(二)
調適領導的四個主要元素分別針對環境、團隊、領袖個人及網絡關係,有助教會及信徒領袖應對今日不斷轉變的社會環境。由策略思維到團隊帶領,甚至重構組織的異象、策略,都有參考價值。最重要的是以這種面對環境轉變的思考角度,重新審視我們可以如何整全地回應當前局勢,而不是用「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」的方法去解決問題。
Jessica Yip
2020年4月1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調適領導與持續學習(一)
善用環境的變化可以讓我們發掘到新的機會、新的人才。重要的是能從多角度看環境的改變,不是無知,但也不是一面倒的悲觀消極。同時,作領袖的要學習擁抱多元,在堅定不移的原則與使命下,達到目的方法可以很多,因此也須要分享權力,透過賦權讓新的人與事有機會出現。
Jessica Yip
2020年3月25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神在這巨浪中
調適性的領袖需要按社會的環境、時局的變化不斷學習,每次的難題都是學習新技能、建立新關係的機會。「調適」就是不斷適應新的變化,從而提升領導力,並帶領團隊渡過難關,甚至開創新業務。基督徒相信神掌管一切,而這位神又是至善的,所以這些改變都會向至善的方向。
Jessica Yip
2020年3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整頓自己
危機就像一面鏡子,反映出領袖的信心大小、應付壓力的能力、自我形象的健康情況、願景溝通的能力、逆向思維及學習能力等等。
教會的處境也是一面鏡子,過去所推動的各種活動,成果就在逆境中呈現。沒有激烈的社會衝突,便看不到教會如何處理政教關係;若不是不能進行實體崇拜與小組聚會,便看不到弟兄姊妹屬靈關係的堅實。會友對教會的愛與投入,也可反映在此刻的奉獻數字上。
Jessica Yip
2020年3月1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甚麼是正常?甚麼是不正常?
甚麼叫正常?都市人的生活習慣是有工作沒有生活,對他們來說,娛樂、旅遊、購物便是生活,活動不斷但真誠、信任的關係卻沒多少。長久以來,人際關係被急忙促的生活節奏及頻繁的活動磨蝕,即使教會圈子也不例外。不過,這正是發揮逆向思維的機會。 假設環境暫時沒法改變,已失去的暫時未能尋獲回,關上的門暫時未能重開,焦點便要轉向那仍然存在的、擁有的及開啟的機會。 當人人都悲觀你卻懷抱希望,別人眼中的絕路你卻認為是機遇,便有機會成為出色的領袖。
Jessica Yip
2020年3月4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教會如何面對「反修例」引發的爭議:堂會內的「分色牧養」
在今次社會運動引發的爭議中,我們在小組中也分「色」牧養,嘗試讓政見相近的肢體在相同小組中被牧養, 並修補個別間的關係,希望凝聚相近意見的肢體作分享,減低教會撕裂情況。同時,小組牧養方向一直著重教導包容,及尊重不同肢體的背景和需要,這教導在是次爭議中亦發揮了重要的果效。
Jessica Yip
2020年2月1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覆同行者小羊
但歸根究底,市民(包括我們的會友)是出於對社會情況的恐懼和對政府失去信心才有這些瘋狂行為。作為牧者的,除了天上的事,也要關顧地上的事,有責任給會友帶來安慰和盼望,肢體間亦要互相照顧,這比較實際和快捷。
Jessica Yip
2020年2月1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牧者們,你疲累了嗎?
長遠來說,經濟必然轉差,就業不足和失業者即將大增,這不單對會眾構成個人壓力,教會的財政也必然受影響。如何幫助這些有經濟需要的弟兄姊妹,是教會將要面對的問題。也許我們當中仍然有些豐足的會眾,但畢竟缺乏者會增多,建立好的分享文化,讓施與受的都甘心樂意,這才是有愛的肢體。
Jessica Yip
2020年2月1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分色牧養:分與聚的牧養過程
合一與深度牧養本來就不是對立的,但今日的香港教會正處於一個新的歷史處境,前人沒有經驗,也沒有足夠的本土神學反思給教牧參考,目前可以做的就是多作新嘗試。理想的教會是能把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,我們甚至要擁抱、遵行愛仇敵的教導;但是「各從其類」、讓同聲同氣的走在一起,也不是壞事。
Jessica Yip
2020年2月8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反修例與教會牧養——迎難而上、恩賞探索
雖然在研究中我們並未發現信徒大幅度離開或加入堂會的跡象,但運動持續下去,這方面的趨勢可能會變得明顯。今次的研究主要集中恆常返教會的信徒,但在我們較早前進行的「離堂會」質性研究中,發現信徒離堂會的其中一個主因是「教會對政治社會議題的回應」不足。另外,他們心中最渴望的教會元素之一,則是「啟發性及能跟生活接軌的聖經教導和講道、多一點深度的信息,關心社會議題,有上帝在當中」。
Jessica Yip
2020年2月1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牧師,你做了甚麼?
信仰和社會事情的分割不是很明顯的,可能信徒也察覺不到,直到面對某些貼身的議題要表態是否支持,又或是自己跟家人、團友對某個社會議題意見嚴重分歧時,才發現有問題。信徒要何去何從呢?牧者此時責無旁貸,一定要負起教導的責任。
Jessica Yip
2020年1月2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「反修例運動與教會牧養」問卷調查報告2.0
研究結果顯示在教會回應的層面上,教會愈多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、提供輔導服務及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,能預測到對教會滿意程度愈高。就教牧焦點小組的結果分析,教牧亦認為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,是「羊在哪裡,牧者也在那裡」(pastoral presence),與肢體同行的表現。
Jessica Yip
2020年1月2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
復和,基礎在哪裡?
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也不是同一黨派的,祂的跟隨者更是來自五湖四海,今天我們為何要囿於政見而不能復和?若能有此等多元文化共存的經驗,我們便不必採取敵對的態度。現在很多人都懂得分辨信仰中的相對性和絕對性,而不會貿然否定他人的想法。根本的改變要由自己開始,惟有能接受不同的看法才可寬恕別人。
Jessica Yip
2020年1月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bottom of page